儀式人員祭典意涵紀錄照片
   
       

   
    大士爺廟慶贊中元蘭盆盛會普渡水陸亡魂祭典,始於清咸豐五年(1855),是嘉義地區農曆七月的宗教盛事。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一日到二十三日舉行「大士爺普度文化祭」,家家戶戶設香案祭拜,廟旁廣場供桌上,信徒擺滿琳瑯滿目的供品,一方面作為亡魂普渡,另一方面也是感謝、祈福地方上的平安。而「放水燈」與「火化大士爺紙糊神像」則是兩大重頭戲。  
   
    普度文化祭後於傍晚展開「放水燈」儀式,信徒們相信利用水燈的光亮,可以引導水中的孤魂野鬼浮出水面,接受人間的盛宴 ,由於旱路較為遙遠,走水路會快一些。而另一方面,放水燈的意義在於通達鬼門夜叉能放行屬下的孤魂上岸接受供養。普渡期間,家家戶戶擺設流水席,擁有濃厚的人情味。因為信徒們相信,水燈飄得越遠,放水燈的人家運勢就越旺,而水燈一般則做成房屋形的「紙厝」為主 。  
   
    凌晨吉時一到,大士爺廟董監事會帶領了地方民眾主持了起駕火化典禮,在行三拜大禮,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後。大士爺紙糊神祇,在象徵光明火把的引領和上萬名父老尾隨護駕下,緩緩走向焚化會場,由於相傳摸到大士爺紙糊神祇會消災解惡,帶來好運 ,因此,大士爺紙糊神像所經之地民眾競相撫摸。  
   
    在民雄大士爺祭典中,會掛上「蘭盆勝會」四個字,而「盂蘭盆會」就是起源於「目蓮救母」的故事。根據《盂蘭盆經》中記載,佛陀的大弟子目犍連尊者證得神通之後,想要救度父母得離業報,以報親恩。於是,運用天眼通的能力遍尋,卻看到其母墮於餓鬼道之中,皮骨相連,不得飲食。目 犍連立刻以缽盛飯,用神通力送食物給母親吃。不料,其母由於受惡業之果報,飯食未入口皆化為火炭。目犍連尊者為拯救亡母脫離此苦,於是向佛陀請求開示解救的方法。  
   
    佛陀告訴目犍連,由於母親業報太深,不是目犍連一人的能力可以救度,必須在七月十五眾僧結夏安居圓滿的日子,用百味飲食供養十方僧眾,依仗十方眾僧修行的力量,以及供養僧寶的功德,即能救拔現世父母、七世父母、六親眷屬,出三途之苦。目犍連尊者照著佛的指示去做,果然使其母得脫餓鬼道之苦。目犍連又問佛陀,如果未來世中,有佛弟子欲行孝順,是否也可以奉行盂蘭盆供,救度現在的父母乃至七世的父母。佛陀目犍連說:「是佛弟子修孝順者,應念念中常憶父母供養,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常以孝順慈憶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作為盂蘭盆施佛及僧,已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若一切佛弟子,應當奉持是法。」 「盂蘭盆會」結合了佛教布施功德與中國孝道精神,慈悲之心推及七世父母,乃至眾生。  
   
    根據《佛祖統紀》的記載,梁武帝首次根據《佛說盂蘭盆經》的儀式,創設盂蘭盆會,由於梁武帝大力提倡,民間各階層人士無不效法遵行。到唐代時,民間不但重視盂蘭盆會,而且場面盛大。到了宋代,盂蘭盆供的富麗莊嚴與供佛及僧的意義漸減,而代之以薦亡的法事。故盂蘭盆會成為寺院中每年重要的法會之一。  

東小魂共同製作 最佳瀏覽解析度:1024*768

你現在所在位置:祭典活動祭典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