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東榮國小 專題簡報 小試身手

   

  交趾陶,一種低溫彩釉軟陶,台灣民間簡稱其為交趾交趾ㄤ仔交趾仔,一般廟宇中有許多交趾陶塑造人物,而ㄤ仔在閩南語正是人物的意思,台灣陶藝界或古物收藏家稱其為交趾陶交趾燒交趾窯交趾為地名,大約中國嶺南一帶,根據唐代嶺南節度使杜佑所著《通典》一書記述,考據唐以前典故,認為「南方夷人,其足大趾開廣,並足而立,其足趾則交,故名」。而所謂「軟陶」燒製溫度介500度至800之間「硬陶」燒製溫度則介於800度至1100度之間。
  中國的鉛釉陶器源遠流長,甚至可追溯到漢代的漢綠釉,並一直延續發展到唐三彩、宋三彩、遼三彩、明三彩、清素三彩一脈各具特色,其中以唐三彩最為著名,明清以後普遍流行於民間,尤其廣東五嶺以南為古交趾轄區,日人稱廣東窯器為「交趾燒」因而得名。明末鄭成功來台,廣窯交趾陶即流入台灣,其使用之材料為可塑性大的軟陶,色彩運用又能自由調配,相當靈活、豐富,作品以民間故事人物、動物為主,反映出民俗生活之樸實及親切。

  早期寺廟為社會教育與社區文化的中心,祈祥納福與忠孝節義的歷史故事,自然形成為裝飾的主要題材,因此有著多樣繁雜的裝飾,如雕刻、彩繪、交趾、剪黏、泥灰塑等等,而其中製作使用以裝飾性為主的交趾陶為我國傳統的民間傳統文物中,最具特色與代表性的陶瓷工藝品之一,集塑造、繪畫、燒陶精華於一體。台灣交趾陶於清道光咸豐年間由廣東陶師傳入台灣,由於社會的演變,交趾陶匠師們所傳的徒弟越來越多,也產生了不少的宗派,像寶石釉系「葉王」、水彩釉的「洪坤福」、「蘇揚水」等,每個宗派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風格,製作全憑有多年經驗的陶匠用雙手及竹篦將陶土片片貼合,修飾直至神態畢肖。交趾陶多半設立在寺廟高處,大概位置在牆堵(腰見位置者、身堵、水車者、裙堵)、大脊、博脊、規帶、山牆鵝頭、照壁等。近期經現代民俗陶藝家融合傳統製作之精髓,再加上現代上彩、燒陶技術,另外發展成一種台灣特有的精美民俗陶藝。

夢幻世界小組共同製作 最佳瀏覽解析度1024*768